-01衛教資訊- 01透視巴金森病

  巴金森病是一種極慢性腦部衰退疾病,罹病率也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病變;一八一七年,英國的詹姆士巴金森醫師(Dr. James Parkinson)首先發現了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,並發表了醫學論文。因此,以後的學者就以他的名字稱呼此種疾病。
 
  巴金森病是由於腦內稱作「黑質」的部位出現退化,未能產生神經傳導物質「多巴胺」(Dopamine),而影響身體的活動,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。黑質細胞的退化一旦超過50-80%時,腦中其他參與運動控制的區域,再也無法合力運作,因此動作就會變得不協調而無法控制。
 
  根據世界性統計,每一千人便有一人罹患巴金森病,依此計算,台灣約有二萬名患者。而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,罹患此病的比率更高至百分之一,但亦有部份患者早於三十至四十歲左右發病。因此,隨著人口老化及越來越多年輕的病人,估計台灣巴金森病患者會超逾三萬人。
 
巴金森病的成因</strong>
  典型巴金森病是原發性的,即原因不明,與基因遺傳及環境毒物也可能有關,但並不會傳染;目前研究顯示巴金森病極少數為顯性遺傳,多數為隱性遺傳。
 
  非典型巴金森症為其他腦退化疾病,但表現出巴金森症狀如多發性系統退化症(MSA)、漸行性上眼神經核痲痺症(PSP)、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(CBD),這些疾病退化快速,五年內多數會臥床,左多巴藥物治療無效。次發性巴金森氏症是指腦部非因退化引起的巴金森症候群,可能的病因如下:
 ◆腦炎。
 ◆顱腦損傷。
 ◆一氧化碳/其他重金屬物中毒,例如:錳。
 ◆藥物引起的副作用,如某些抗精神藥物、某些抗嘔吐藥物等。</h2></strong></h2></strong></h2>

  • 2015/09/03
  • 巴金森病